
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志愿者赴深圳救助站关爱特殊儿童

水果和物品分发给孩子们

仁爱慈善基金会志愿者与周部长举行了简单的赠送仪式

合影留念
来源:学诚法师博客
2015年6月9日下午,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的仁爱启明书院志愿者白和森、范文静前往深圳市救助管理站,看望了那里的孩子们。志愿者们不仅带去了礼物,也为在救助站进一步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做前期探讨。
深圳市救助管理站是从原深圳收容站转制而来,从2003年8月1日开始运行,其职责:救助流浪乞讨人员;临时安置公安、城管、民政联合执法大队送来的扰乱社会公共秩序人员;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、教育并护送返乡工作;寒流、酷暑、台风等自然灾害和群体性闹事等特殊情况的临时性庇护;对遭家庭暴力的妇女儿童提供临时性庇护救助。据管理人员介绍,自救助管理站成立以来,已救助了8千多名儿童。
活动原本计划在6月1日前进行,因故推迟到6月9日。在活动之前,志愿者联系了救助站妇女儿童权利保障部周永红部长,确定孩子们的人数及需求。周部长对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关爱表示感谢,并确定了6月9日志愿者看望儿童活动的相关程序。志愿者根据救助站的需求,购买了孩子们喜爱的食品和水果。
6月9日中午,大雨过后的深圳,天气放晴,志愿者带上物品前往救助站。对于仁爱志愿者的到来,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做了充分的准备,空地上已经摆放好了桌椅。周部长向志愿者介绍,救助站里儿童的数量一般占被救助人数的15%左右,儿童与成人分开管理,男童与女童也分开管理,女童一般不见访客。周部长招呼几名赤膊在院子里打球的男童们从车上搬下水果和食品,又特意叫女童从二楼下来,安排大家坐好。
这些孩子年龄在8岁到17岁之间,约三分之一精神或智力都有问题。有一些孩子是因为智障被家庭遗弃的,有一些是离家出走的,也有因为找工作用光了身上的钱到此求助的, 80%以上是因为偷和抢被公安机关抓获后,因未成年而被送到救助站的。他们之中如果有父母来认领,就会被带回;如果没有被认领,那就一直待在救助站,有些孩子就因无人认领一直待在救助站里。他们在人生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没有得到家人的关爱,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,这些缺失会导致他们以后人生道路的艰难。
志愿者与周部长举行了简单的赠送仪式。周部长亲自端起水果箱,志愿者把新鲜的香梨分给每一名孩子,他们则羞涩地地说一声“谢谢”。在分发水果的过程中,一名9岁的智障儿童始终拉着志愿者的衣服,用河南方言喃喃地向志愿者们说着什么。志愿者没听懂孩子在说什么,但一直在努力倾听。有一位戴眼镜的18、19岁的大孩子,周部长笑着对他说:“我们又见面了。”周部长解释说,这个小孩因为找工作没找到,用光了身上的钱,所以又回到了救助站,救助站里经常有这样的人,把这里当成落脚地。
专门负责儿童区的周永红部长说,他没想到“带孩子”的工作是那么复杂。救助站平均每天有100个孩子,这些在社会上流浪多时的孩子“像水牛犁田一样难教”,叫洗澡不洗澡,叫在厕所大便非要拉在草里,剩饭当着工作人员的面倒在地上……听着周部长的述说,志愿者非常心痛。哪个孩子生下来不是宝贝?谁是天生的罪犯?每个孩子生下来都理应得到精心照顾,应该受到良好教育和正确引导,哪怕他是智障或有残缺。
通过这次关爱行动,留给志愿者很多的思考。对于这些孩子和救助站的其他人,除了物资层面的关爱,心灵成长更需要关注。启明书院项目部对这一情况进行研究,正在做相应的准备,为孩子们及其他救助人员做必要的后续支持。救助管理站对仁爱的到来非常欢迎,赠送了一面“慈善捐助,奉献爱心”的锦旗。他们殷切希望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能与他们一起肩负起“家长”的责任!
|